20年前,它还只是天津北辰一隅的社区早点铺,借着一方水土,更凭着一位名叫李连群的北方汉子的苦心经营,集贤大酒家如今已是叫响天津餐饮界的名店。凭借着“超前”发展的思维,集贤下一步要把“贤大师”打造成国际知名的餐饮品牌。
3个特金大奖、一个金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厨师节烹调大赛上,天津集贤大酒家派出的4位厨师无不揽金而回,这在集贤倒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全国性的厨师大赛中,集贤的师傅们以“津字招牌”亮相,出手就能捧回金奖,在天津餐饮业界内,许多同行迫切想要打探集贤成功的内在因素。一位书评人曾经这样评论国内某知名企业:“人品永远走在产品前面,软件永远走在硬件前面,文化永远走在钙化前面。”记者在走访后发现,这句话对于集贤同样适用。而且,作为领路人,李连群还摸索出了一套非常独到的管理理论:“人是集贤的第一资本”、“创新是餐饮企业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等等。正是凭借这些,20年来,在市场淘汰率极高的餐饮行业,集贤保持着稳固发展的态势。
餐饮业起点低好进入,但淘汰率却非常高,一般来说,无论多红火的餐馆,经营到三四年都会出现一个回落期,这就是餐饮企业发展的瓶颈。不少当初红遍津门的名馆名店,都被这个瓶颈扼住了咽喉,往往发展到顶峰时难以为继,最终难逃关张厄运。然而,集贤却偏安北辰一隅,20年来,从一个社区早点部,发展到如今辖集贤大酒家、集贤川菜店、集贤阁海鲜酒楼、集贤佰悦海鲜酒楼、集贤物流中心四店一中心的餐饮集团公司。
打造企业认同感
仅有的二十几元每人买个饭盒
地处北辰区的集贤大酒家,如今是经常接待来自北京等外地顾客的甲级涉外饭店,可在20年前,它还只是一个地处城郊偏远地带的普通早点部。那时,作为居民区的配套网点,集贤一开始依靠优惠政策还可以支撑下去。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往往一天的营业额只有二三十元,成了一个严重亏损的企业。
亏损,自然就很难稳定。四五年间,换了五任经理,也没有给集贤带来半丝起色。1986年,一个年仅23岁的小伙子,毛遂自荐当上了这家濒临倒闭的餐厅经理,他就是去年被评为“中国餐饮业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的李连群。
凭借着十几岁就涉足餐饮业的经验,以及一股年轻创业的激情,李连群上任之后,从经营思路、环境设施、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着手,对集贤进行了一场彻底改革。以“求新、超前、领先”的开拓精神,实施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形象战略”,最终,集贤走出了困境。
李连群上任初期,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只有二十几元,可他用这笔钱为每个职工买了一个饭盒。“我的思路就是要先从饭盒上统一标准,让职工在企业打饭,让他们把企业当作可以依赖的地方,把职工当作上帝,企业先服务于职工,职工才能够回报于宾客。”就凭借着这种“职工就是上帝”的理念,李连群白手起家,最终打造出自己的集贤品牌。
错位经营不内耗
旗下四店特色风味各不相同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随着集贤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同时,如何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特色经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如今,许多餐饮企业在扩大发展的时候,都选择了“克隆”模式,一个个加盟店和最初的母店如出一辙,不管开多少家,从外部装修到内部管理以及菜品制作几乎分毫不差。外国像肯德基、必胜客,中餐像小肥羊、谭鱼头都是走的这条路。然而,在餐饮企业连锁经营蔚然成风之时,集贤却独辟蹊径,搞起了新鲜的“错位经营”。
所谓“错位经营”,简单说来就是拉开档次,各有各的特色风味。目前,集贤旗下的四家店,就显示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采。集贤大酒家是一家具有西班牙风格的甲级涉外饭店,以经营津菜、粤菜、鲁菜为主,人均消费200元左右;集贤佰悦海鲜酒楼是一座具有威尼斯风格的现代化酒店,以经营津、鲁、粤菜及其日餐为主,人均消费120元左右;集贤阁海鲜酒楼以经营杭帮菜和极品海鲜为主,建筑具有欧陆怀旧风格,人均消费80-100元;集贤川菜馆走的是低端路线,一楼经营重庆火锅,二楼经营新派川菜,人均消费不超过60元。
独特的“错位经营”避免了“自己和自己较劲”的尴尬局面,而且最大限度地为集贤争取了顾客群,不仅摆脱了内部竞争的危险,而且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为餐饮企业的开拓发展提供了一条“克隆”之外的新路。
每月试菜论高下
地方小吃也能打造“金牌菜”
创新往往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集贤不只在经营模式上紧紧抓住了这条生命线,在菜品制作上更是显示出了推陈出新的强大动力。身为“中国烹饪大师”的李连群,就地取材,独创了许多在全国获奖的“金牌菜”。“津味酿馅油条”以馃子作主料,将墨鱼酿馅嵌入其中,油炸至熟,再以西餐的方法摆盘上桌,这样,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就成了一道新派津菜。
李连群多次讲:“烹饪技术的进步是餐饮企业财富增长的不竭源泉,是企业增加后劲、加快发展的巨大动力。如果一个餐饮企业烹饪技术创新能力低,烹饪技术产业化的程度差,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而烹饪技术的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餐饮企业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李连群为了鼓励厨师的创新热情,在集团内部搞了一个常效机制———试菜。
“试菜”每月举办一次,集贤四店近300名厨师共同参与,谁有好创意好想法都可以提出来,然后集思广益,最终每店推出两款菜。“试菜”开始时,由主创厨师现场制作,李连群和各分店经理、厨师长品尝打分,最终分出A、B、C三等。A等菜是推广菜,由四店在日常经营中推出,B等菜是保留菜,在吸收建议后改进提高,C等菜是淘汰菜。对于参与创新的厨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奖励。集贤川菜馆执行经理刘洪海说:“‘试菜’活动为厨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同时开阔了思路和视野。
正是基于这种企业内部对专业人才的鼓励和培养,才使集贤聚拢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优秀厨师,而且在全国大赛上屡次夺金。怎样对待“金牌菜”,李连群又想出了一个金点子。以前,“金牌菜”总是被锁在柜子里,束之高阁,去年,集贤尝试把“金牌菜”推向市场,没想到吸引了很多顾客。从一种单纯的参赛菜品变成了消费者的盘中餐,“金牌菜”的含金量也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