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失而复得是人事一大幸事,那么把你原先拥有的东西夺走,就是人生一大悲剧!
试想一下,你的钱、房子、车子突然没了,警察管不了、法院判不了,你难道不绝望吗?
不好意思,眼下中国就有4.7亿人或许正在经历这样的悲痛!
残忍不?一群原先日子过得不错的中产阶级,似乎正在遭遇返贫危机!
资产不断缩水的背后,你我可能都是受害者!
4.7亿,中产阶层真的有这么多吗?
首先澄清一下,这可不是我瞎编的,而是全球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在2016年时某篇文章的预测:
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口将会超过4.7亿。
中国人口十四亿,中产就占了三分之一,这听起来确实有点扯!
但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年收入在5-42万元之间,就是中产阶层了。
没想到吧?只要年收入过5万,也就是说每个月挣超过4200块,你就是中产了!
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地位瞬间提升了?开始自我感觉良好了?
先别盲目开心,现实远比你想的残酷,甚至还会狠狠羞辱你一番。
如果你现在去某度查"什么是中产",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的一群人。
概念很绕,讲人话就是:兜里有票子,身后有房子,出门有车子,生活比较幸福的一群人。
这…这样的要求,可真TMD不低呀!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低下高傲的脑袋,连连大呼:我不配!
毕竟,月薪4千,在一二线活着都费劲,就更别说跻身中产了。
没错!4.7亿的中产数据,应该掺了水!
想想自己每月挣多少,花多少,最后剩下多少,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是中产了?
说到底,年薪5-42万这个财富水平的群体,在一二线城市确实无法拥有和中产阶级相匹配的"幸福感"。
为啥咧?
先总结,下文我会详细解释:
1、因为过去财富积累的方式,越来越难复制。
2、供不起、养不起、花不起、老不起正攻击中产的钱包。
赚钱难,成本高,想继续维持中产生活的体面,越来越难了。
别人羡慕你有房有车,老婆孩子热炕头,当中辛酸只有自己懂!别人只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如今的中产,幸福来得并不容易。
因为他们没办法复制上一批中产阶级的成功经验。
不同于第一批来到大城市并成功扎下根的那批人,搭乘了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发展的红利,如今早已是非富即贵。
楼下的王大爷,时常在跳广场舞的间隙和几个大妈回味过去:
当年拎着老妈纳的两双草鞋,只身南下倒腾小买卖,睡过桥洞,翻过垃圾桶,进过收容所……
从一个赤脚闯荡的"愣头青"到如今一线城市几套房、儿子在留洋的"成功人士"。
老王很有感触:"感谢伟大的时代呀!"
说完点了根华子,手腕上的大金表在阳光下和他的脑门一样闪亮,引得周围大妈们满眼秋波。
励志的老王,并不是个例,只是众多时代宠儿之一。
改革开放40年,这群人,刚巧赶上了!然后吃得饱饱的!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而改革开放40年后,2017年达到827122亿元,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
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到2017年的25974元,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
但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接下来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通俗地理解就是,大环境变了,暴富的神话会越来越少,想要过得好,必须更加拼命。
不理解?来看图:
这是过去15年的经济增速,看懂了吗?
——GDP总量在增长,但速度在放缓。
反映到个人身上,就是今年想挣得比去年多,难度越来越大!
意气风发的时候会觉得收入一年会比一年好,但实际上不是的,赚钱的曲线倒U型的。
你想每年的消费水平一致,你付出的努力就得一年比一年多。
以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你觉得钱太好赚了,但这几年,工厂小老板都知道订单量越来越少了。
以前消遣是高档餐厅喝红酒,现在是大排档撸串喝啤酒。
现在的这群中产,恐怕很难遇到"踩中风口,猪都能起飞"的高速发展机会了。
财富的积累,需要付出更多,搬砖的背影,需要越来越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