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染区食品流入中国、动物饲料出现新“瘦肉精”、火锅底料重复利用560次、冷冻虾中被注射明胶……在过去的一周里,食品安全问题接踵而至,又戳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疮口,鲜血直流。
中国人究竟还能吃什么?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屡禁不止?国家是否应该升级食品安全法,严惩食品安全问题?
问题频发 网友呼吁加大处罚力度
就在刚刚落幕的“315晚会”上,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发现了另一种“瘦肉精”——一些饲料企业往饲料中非法添加各种禁药,包括人用西药、国家禁用的喹乙醇、以及用量受限的二氢吡啶等,不仅会让食用的人产生抗药性,更会致癌。
就在3月15日当天,广东公共频道就曝出,当地一家知名火锅店,其火锅底料能够重复利用500多次,甚至将刚过滤完的“口水油”,直接为下一桌客人加料。
3月20日,广东台记者又爆料,当地海鲜市场售卖的冷冻虾中,发现透明的胶状物质,后经记者送去检验,发现其成分为海藻明胶……
短短的时间里,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出现,让人直呼“过瘾”。在许多网友看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发生,究其根源在于违法成本太低,国家应当出台更加严苛的法律,加大处罚力度,以此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两会声音 食品犯罪严重可适用死刑
“将食品安全列入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食品犯罪行为,可以适用死刑。”
早在3月8日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鲍家科第五年就食品安全问题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在相关议案和建议。
据了解,目前,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主要体现在《刑法》第三章“破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
从刑法分则罪名排序来看,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排在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之后,这意味着刑法对公共安全的保护力度更高。
而食品安全这种最基础的公共安全,不仅直接影响着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而且还影响着子孙后代乃至民族的兴衰,所以它应当受到比打击经济秩序犯罪更有力的保护。
专家声音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靠法律
加大处罚力度,就真的能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了吗?在河南省餐饮协会秘书长看来,外在的约束力再强,也触及不到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
在这里,张海林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所以说,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三观不正的问题!”张海林说,“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当今人们精神极大空虚,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他们能无视一切法律法规。”
因此,张海林表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不仅仅要靠法律约束的手段,更要让从业者厘清文化,厘清认识,自发的形成一种食品安全共识,将整个市场带进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如何实现天然无添加是餐企的新方向
法律会因为利润被抛之脑后,道德修养才能根治食品安全问题?张海林提出的观点,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是否能够实现?
并不是没有这样的餐饮企业,早在2015年,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就提出,2016年拒绝一切添加剂,牛羊肉和五谷杂粮100%来自西贝的草原和乡野。东北喜家德水饺,河北谷连天八宝粥、广州九毛九山西手工面等餐饮企业也异曲同工,反溯食材上游企业寻找天然无添加的食材,打造健康餐饮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