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有了专注的事情,似乎万事万物就有了相通的联结。
有一次经朋友推荐去看了一位中医,这位中医一搭脉就能把你身体的症状说出来,非常的赞。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对历史、地理,甚至易经八卦都有广泛、深刻的认知。
原本也只是打算看病,没想这位中医和我聊起了中华大地各个民族、区域的饮食文化与医学即身体病源之间的关联,比如南方人为什么喜欢吃甜食,广东人为什么更爱煲汤?从地理环境和五行及身体的结构上都能诠释地非常有科学。
这些话题让我非常感兴趣,这不仅是一位好中医应该明白的事,也是小白作为一个菜单结构规划的研究者必须习得的事,因为在菜单规划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你的消费人群。
为什么要明确你的消费人群呢?
之前一个南方的餐饮客户,他在本地发展的时候生意还不错,可是当他跨越几个省市到另一个地方开了店,突然发现生意非常不好做,产品还是一样的产品,可是为什么却不灵了呢?
因为他的产品组合不太符合那个地方的消费人群,南北的地域差,加上餐饮选择品类的适应性,新开店地方的消费人群不以这样的产品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样的情况下,店开越多,越可怕。
餐厅若不能把消费者的习惯培养起来,将很难走下去。
当你要去新的地方开疆辟土,最先要研究的就是那个地方的消费人群。如果你连他们的饮食习惯都不清楚,就准备开店,与盲人摸像有何区别,又谈何培养。
小白认为至少要从以下4个方面有所了解。
1、饮食文化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四川人喜吃辣,南方喜吃甜;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等等。
所以当你要进军到另外一个区域时,尤其是具有不同饮食文化的地方,要先看自己产品的原料、味型等,是否符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有哪些需要优化、改进。
当然会存在一些产品是南北通吃的,但是大多数产品还是有很强的文化差异的。
比如,呷哺呷哺小火锅在北京,生意是家家红火,而在江南一带,南京、上海等地生意却很一般。
2、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决定了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国家之间有发展悬殊,城市之间亦是如此。
一二线的核心城市,人口密度与工作节奏与三四五线城市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二线城市人口密度更大,工作节奏更快,他们需要更高的效率来满足他们各种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他们不会花太多时间自己做饭,而是用更高频次、花更多钱去换取一餐饭的时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和信息的畅通,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观念也会慢慢影响三四五线城市,这些城市同样需要更好的产品、更好的品牌,去满足大家日益提升的心理消费需求。
为什么星巴克前两年才开始渠道下沉,这不仅是个战略,更是对中国城市人民消费理念的深度调研和理解。
3、消费能力
马克思说:“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消费力的要素涉及收入水平,其背后是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以及一个国家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走过多个城市后,就会发现各个城市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是不一样的。对于餐饮品牌来讲,进入到另一个城市前,调研一下这个城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比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