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经济形势如何不好,人总是要吃饭的,两万亿的市场令人无法忽视,现在餐饮行业涌现全民餐饮创业潮,再加上以黄太吉、雕爷牛腩、西少爷、人人湘为首的互联网餐饮受资本追捧,导致更多互联网人和其他跨界人士从事餐饮,餐饮行业的火爆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创业者涉足。当然,创业者如果此前对餐饮行业的经营方式不了解,在经营餐饮时很有可能会碰壁。这时,听餐饮前辈介绍经验就变得很有必要。刘钱他经营着一家火锅店,并通过火锅店运营了一个2000多人的社群,对于如何以社群的方式推动餐饮经营有很专业的经验,听他怎么说。
第一次认识刘钱在老师是在上月底,那时候我们故事大会举办了一场奇葩说形式的辩论活动,“一场手机圈的舌辩”,在这场活动中,小编认识了刘钱在老师,他是正方三辩。在整场辩论活动中,刘老师发言不多,但往往切中要点,而且言论很有趣。当时就觉得这老师人很好,心里有了印象,现在主编大人给了机会,两个人正好继续好好聊聊。他很喜欢脱口秀,聊天时很幽默、风趣,气氛很好。他向小编抱怨:“现在基本上被手机控制了,阅读习惯被改变了,纸质书基本不看了”,是一个机奴。其实看他的微信,小编却觉得不然,与其说他是机奴,毋宁说他将手机视为最趁手的工具。他的微信更新的频率是小编见过的最高的,每天至少有七八条的内容更新,从不间断,内容也是以互联网的动态、分析为主。看着他的微信,小编想起庄子那句“物物而不物于物”话来,能够数年如一日的以这样一种方式利用微信,他的自制能力一定惊人。结束专访后,小编不禁想,如果两个人站在彼此面前,一定会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吧。
1.首先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从业经历吧?
我的经历比较简单,第一阶段,我做的是网管。那是02年的事,我没有读过大学,中专毕业以后,出于对网络的热爱,又觉得可以免费上网,所以我就在网吧里做网管。当时也不太懂技术,只是觉得网吧不错。
第二阶段,在网吧工作后,并不觉得快乐,我不甘心做一个半吊子技术员,就去了电脑公司做学徒,学习维修电脑。再后来,同学引荐我去了一个做管理培训的公司,做网管和平面设计。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前途,发觉我对文案策划、文字编辑之类的工作感兴趣,就开始尝试。后来我来到北京,在一家餐饮公司负责企业内刊策划餐饮活动,同时也兼职做一些网管的工作,期间也做过一些平面设计。
第三阶段,再后来我进入管理咨询公司,负责IT部门的技术支持,期间接触了很多管理咨询师和培训讲师,在和他们不断接触的过程中,我发觉传统培训公司的技术含量很低。
2007年,我辞职创立了一起管理网,但是没有坚持下去。虽然我当时参加了很多站长的活动,却没有商业思维的考虑,只是纯粹一个人闷头做,失败也是必然的。
2009年后,我继续进入网络公司工作学习,开始负责微博和网站的推广,2012年以后开始接触微信运营,2013年进入一家投资机构做微信运营总监。2014年后我因为不甘心,又一次出来创业。我先后创立过麻辣青年火锅品牌、北京勤耕雨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同时也运营着万途商业观察、种田趣等微信号。
我在咨询公司工作期间通过网络给公司带来40万的业绩收入,因为这件事,我也对网络营销有了信心。
2.您曾经通过火锅店运营了2000多人的社群,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吗?
2004年我在一家投资网站工作的时候,接触到许多O2O项目,其中有黄太吉和易淘食,黄太吉的营销方式和影响力给我的触动很大。黄太吉的模式是通过微博吸引人群,我受它的启发,照猫画虎,在山西老家做了一次试验。因为我之前也运作着一个本地社区,叫做“古县人生活网”,期间创立了几个QQ群。我通过QQ群,认识了几个当地的比较靠谱的小伙伴。我们开始远程筛选店址,我当时采用众筹的方式,大家合力寻找地方。我把火锅店的一部分股份出让给群里的小伙伴,他们不用出钱,只需要在店里打工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股份,这样的股份构成方式在当地很快传开。
当时我找的都是一些有想法、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除了通过出让股份吸引他们以外,我还有一个独特的方式,就是用方言讲一些网络段子或者自创笑话,每天在群里发布,同时适当的植入我的产品。再后来,社群发展到当地的教师团体、医生等一些在当地有正式工作的群体,这些人在当地能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我认为这些人是县城里的能人。成果的话,大概一年时间,我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3.在您经营火锅店期间,您是如何策划餐饮活动的?转化率如何?
我主要分线上线下两部分进行:
线上活动主要是运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