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驴肉火烧之乡河北河间爆发的“假驴肉”风波,是前段时间餐饮业的一则重磅丑闻。和所有食安危机爆发之后的发酵一样,经过各路媒体披露背后黑幕后,这个经典北方小吃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已然黑化。
但更可悲的是,即使这个在当地“不是秘密的秘密”已经被公之于众、一大批消费者大呼“累觉不爱”过后,驴肉火烧仍作为平民小吃出现在街头巷尾,驴肉被不知来源的肉类替代的现状,仍难以根本性扭转。
这些,都源自最根源的问题——驴肉供应链的原罪。
而供应链又将带来什么深层的影响,供应链危机之后的连锁反应将波及何处,这一具备复制基因的品类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也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供应链危机:无处可寻的驴子,市场需求大,供应却十分有限
很多人认识驴肉,都也会一并听到这样一则谚语: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这一方面是说驴肉味道极为鲜美,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在昭示着另一层意思——驴肉稀有。作为驴肉的来源畜种,毛驴在农耕时代是一种常见的家畜,但更多是作为耕地、拉车用的畜力,用来当做肉食的机会并不多;猪、牛、羊的养殖更快速,才被当作主要的肉源。
因此,如果到了“卸磨杀驴”吃驴肉的境地,主家应该是日子到了很难熬的境地了。
如今,农业早已进入机械化时代,使用牛马骡驴等畜力干农活的几率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也就只有在北方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驴子因为被专门养殖来做食物和药品原料,数量相对较多。
但相比于猪羊一生就是一窝,驴的繁殖速度相对较慢,14个月产1胎,一胎只产一头,并且幼驴的生长也很缓慢,这就意味着生长周期长、成本高、供应风险高。应对当地的餐厅可能正好,而要面向省会城市、首都北京的成千上万家驴肉火烧店铺,就会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巨大缺口。
市场需求大,供应量却十分有限,这就是驴肉供应链危机的根本原因。例如河间,当地驴肉肉质上乘,“河间驴肉”的招牌打响后,曾有很多农户养驴,但现在养驴的农户越来越少,越来越分散,“找驴难”成为难题——“真驴”不能满足对外部的供应,“假驴”的横行就不足为怪了。
据笔者调研分析,生驴肉要34块钱一斤,1斤的出成率只有5两7左右,因此熟驴肉一斤的成本就在60元左右。而一个标准火烧含50g肉,在不计损耗、不计饼皮成本和其他成本的情况下已经要一个6元,所以市面上卖的6元上下的火烧,驴肉的真假都值得怀疑。
食材成本得控制在40%以内,做一个火烧才不会赔钱,所以驴火定在13元左右才是合理价。价格加之巨大的市场需求量,驴肉的替代品就成了价格只有一半的马肉(生马肉18元每斤,熟马肉32元每斤),甚至更便宜的骡肉。
事实上,不仅仅是驴肉,驴皮也随着阿胶“滋补圣品”的认知扩大而需求量大增,同样也面对供应紧俏的问题。
比如大家熟知的东阿阿胶,早前就开始自己建设养殖中心,繁育毛驴,用全产业链的方式为生产阿胶提供驴皮。东阿提出了一个“以肉谋皮”的战略,一头驴就是一个小银行,东阿深度挖掘驴肉、驴奶、驴血、驴胎盘和驴骨等附属品的商业价值。
2016年,据山东阿胶业协会推算,阿胶年总产量超过5000吨,熬制1000吨阿胶通常需要70多万张驴皮,东阿阿胶年产阿胶超千吨的产量即要耗费近80万头驴子。可以料想这个养殖中心的产量依然有限,近年来东阿阿胶就在其他省市甚至国外搜寻驴子。
同时,据BBC报道,尼日尔2015年向中国出口2.7万头毛驴,到2016年前9个月出口量已经暴增到8万头,这些进口的驴子,大都被送去了阿胶厂商,其中名企东阿阿胶自不必说。
买驴子取驴皮,那其他部位也不能不要。所以,东阿阿胶在自己打造的全产业链中,也涉及了驴肉和其他部位的材料。
为了消耗这些材料,东阿阿胶也把触角伸向了餐饮业,比如,以驴肉火烧为主打产品的“倔驴帮”就是与其合作,由东阿阿胶来提供驴肉原材料。但问题就来了,这些驴肉可能并非本土驴品种,而是国外品种,肉质也会有所差异。
所以,驴源的有限,仍是悬在驴火产业头上的一把铡刀。
门店危机:食材鉴别能力有限,自主构建供应链压力大
供应链出现危机后,直接影响的就是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