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老码头︓书写活动公司长江上的南京记忆

admin 2022-06-06 11:29 公司动态

大江东去,日夜不息。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奔涌而来,到了南京后放慢了脚步,水流变得和缓,水面也变得宽阔。长江和110公里的秦淮河一起,哺育了南京,滋养了南京,共同塑造了独具魅力的金陵文化。

南京的长江岸线长达两百多公里,两岸星罗棋布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以中山码头、浦口码头等为代表的老码头,镌刻着这条大江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足印,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长江记忆。

中山码头:奉安大典的历史见证

在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之前,对于生活在两岸的南京人来说,长江不啻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都城南京的外围防卫,在江北建浦子口城,这标志着南京迈开了跨江发展的脚步,从此江南江北两岸来往日益密切。

在1899年南京开埠之前,长江两岸的渡河运输都由民船经营,几乎没有固定的、规模较大的渡口和码头。下关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长江两岸的码头日益增多,客运货量大大增加,装卸、搬运、报关、托运等行业迅速兴起,带动了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的相应发展。作为南京的水运门户,从清末到1949年,下关地区出现的主要码头有数十座之多,包括招商局码头、接官厅码头、太古洋行码头、日清码头、美最时码头、飞鸿码头、煤炭港码头、宝塔桥码头、中山码头、有恒码头、三汊河码头等。这其中大部分,担负的是长江航运任务,而主要运送人们来往于长江两岸的轮渡码头,主要是飞鸿码头、中山码头以及对岸的浦口码头。本文要讲述的,就是这些负责渡运的老码头的故事。

下关和浦口轮渡码头的兴衰,和津浦铁路有着密切关系。1912年,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其北端是天津,南端是南京浦口火车站。浦口火车站与下关车站(曾被称为“南京车站”)隔长江相望,而后者又是百年前另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沪宁铁路的西端,其东端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

翻开当时的中国地图,你会看到,当时的铁路线远没有如今这样密如蛛网。在南京,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被长江天堑隔开,人们只能乘坐轮渡,才能继续自己或北上或南下的旅行。因此,下关和浦口之间的客运轮渡,成了连接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关键。

早在1910年左右,清政府就在下关江边兴建下关客运轮渡码头——大生码头,地点位于金陵关附近,开办“关浦航运”(下关—浦口)。由“浦北号”渡轮往返两岸运送乘客。1914年10月,津浦铁路局港务处向下关商埠局租用西炮台(后来的南京港七号码头),将轮渡码头迁移至此,以渡轮“飞鸿号”命名,称为“飞鸿码头”。1921年,在一次运送乘客过江时,“飞鸿号”遇险沉没,渡轮改用“澄平号”,“飞鸿码头”因此更名为“澄平码头”。澄平码头靠近下关车站和招商码头、怡和码头,地方狭小,营运压力非常大。

1929年5月28日,此前暂厝北平的孙中山先生灵柩沿津浦线运抵南京,到达浦口火车站后,由“威胜号”军舰运送过江。灵柩在南岸上岸的轮渡码头是专为这一次奉安大典建设的,最初并没有名字,在奉安大典结束后一度空置。上世纪30年代初,为了纪念奉安大典,决定将澄平码头迁到此处,并进行改扩建。工程于1933年12月开工,1935年3月竣工,主要包括90米长“浦龙号”趸船1艘,钢结构栈桥3座,370平方米的城堡式候船室1座,码头门口开辟宽阔的停车广场。1936年3月,这座崭新的码头正式开业经营轮渡,初名“津浦铁路首都轮渡码头”,因为与附近的铁路轮渡“首都铁路轮渡”名称混淆,而定名为“中山码头”,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中山码头是民国时期长江两岸规模和设施都堪称一流的轮渡码头,大大方便南京市民和乘坐火车的旅客。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码头就已拥有了五艘渡轮,日航五十余班次,每天的载客量多达一万多人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中山码头亦扮演了重要角色。“渡江第一船”京电号正是来自中山码头旁边的下关电厂,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35军的先头部队也是乘坐“京电号”在中山码头一带率先登陆,进入南京城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码头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更新改造,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如今的中山码头,不仅承担交通功能,也记录着沧桑历史。2012年改建的候船室大楼,保留了原有的“山”字形结构,带有浓浓的近现代建筑风格。候船大厅内,有长江江豚艺术图片展和中山码头历史展陈,珍贵的码头、渡船、栈桥、孙中山奉安大典的老照片等,讲述着这座百年老码头的沧桑过往。

浦口码头:

众多名人留下历史足印

上一篇:热烈祝贺第十七届中会务会议国MBA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下一篇:龙舟��马拉松�西安活动策划公司�赛 贵州广东争霸

猜你喜欢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18792773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