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长期专业观察各类企业文化建设后,我们发现诸如文化高调不落地文化冲突不统一,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化等一些不可取的典型现象,从中我们总结了教训经验,以揭示企业文化建设失败的原因所在。
一、对企业文化本质看不清
什么是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被学术界一些专家弄得五花八门,搞得很复杂、很玄乎,其实企业文化很简单,简单到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道得明。如宏基公司董事长所说的企业文化是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足矣!作为一个企业大家庭,应当有共同的事业追求目标,大家为之而拼搏奋斗;应当有共同的是非标准,大家用它来评判周围的人和事;应当有共同的做事原则,大家用它来指导每一天的工作。这些,就是企业文化,并不玄乎。
企业文化不是什么?这个问题听起来好笑,但是不好回答。80%以上的企业把一些不是企业文化的事务视作了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表现与企业文化本质混淆,这是一个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普遍错误。例如,办公室和工厂内外到处张贴的标语、所谓的誓师大会性质的宣传、文体活动和生活化聚会、对员工生活福利的支持和关怀。如果说这不是企业文化,肯定错,因为大家都在做这些事情,不可能都在做错事。事实上,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形式,一种载体,一种表现,不是企业文化本身,我们不能把现象看成了本质。许多企业还没有提炼出具有企业个性的、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理念,只是把最高领导在某个会议上或交流场合所说的话当做企业理念,甚至有的都不润色一下,也不顾员工的感受,原句照搬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宣传和贯彻,实在操之过急!切记,企业文化不是文体、文艺和文学。
二、对企业文化出处不明晰
企业文化不是从其他企业那里学来的,事实上,企业文化是最不可学的东西。当然,它也不是企业有关部门制定出来的。
企业文化源自于不知不觉的历史传承中。正如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样,企业的成长历史,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企业的价值观,这在企业的历次重大决策中尤为明显。如果您对企业的资深员工进行一次促膝长谈,一定会发现,他们都有非常相同的感触,这就是传统,就是文化,没有成文但是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企业内部的人员,往往由于置身其中而不知,至少是没有抽象提炼出来。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企业的内在文化(不是墙上的标语),只需要翻出陈年往事,沿着企业成长的道路看一遍电影,就会不假思索最深触的直觉感叹,这就是企业传承下来的文化。
企业文化源自于企业家的倡导。企业家是企业内影响力最大最真实的人,是最受全体员工关注、粉丝最多的榜样。不过要注意,这里所讲的企业家不同于职业经理人。毋庸置疑,他们是企业的创始人、缔造者、变革领导人,是企业成长中的里程碑式的领导者。因为出于特殊的时段,他们可以从无到有地创建企业文化,或者可以变革企业文化。正是他们,指明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三、对企业文化落地方法不当
企业文化建设是养生保健的过程,而不是化妆打扮的手法。一旦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要操之过急、奢望即刻能够产生奇效。首先需要做的是让大家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员工打心里不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再多的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都无济于事。不要怪罪员工,认为自己在对牛弹琴,这是需要一番功夫的。判断员工是否接受企业文化理念,不要问他们是否认同,员工当然说认同,即便心里不认同也会说认同。正确的措施应与员工开展一些非正式的交流,安排管理者都不在场,例如内网上无记名自由论坛,看看员工对这一理念的看法,结果便一目了然。
即使在员工认同的基础上,也不要奢望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和付诸行动。自觉是最靠不住的,每个人都有惰性,都不愿意受到束缚。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企业需要把文化理念落实到规章制度中去,在日常的业务开展过程中,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考核员工的行动。规则使习惯成自然。这就要求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充分符合文化理念。如果二者不一致,员工宁可相信制度,也不会相信企业文化理念,因为规章制度是刚性的、有惩罚的。往往很多企业在这个环节犯了错误,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早把企业文化理念抛到脑后了。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符合企业文化的制度。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应当通过文化符合性的评估,否则就不应当颁布执行。当然,单靠规章制度未免太枯燥,太远离生活了。所以,各种企业文化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如集体比赛、团队活动、正式仪式等等。这些持续不断的点播和提醒,使企业文化更加生活化,也更加使员工能够轻松地接受。
四、管理者没有以身作则